郑东新区基层政务公开
郑东新区管理委员会社会事业局 县级
2021-09-07 2021-09-08
郑州市民政局关于转发《河南省特困人员认定办事(试行)的通知》郑民文【2021】103号
                                                                                   郑州市民政局文件郑民文件

2021〕103号

 

                                   郑州市民政局

  关于转发《河南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试行)》的

通知

 

各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各区县(市)民政局

          

          河南省民政厅于2021年9月1日印发了《河南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试行)》(豫民〔2021〕7号),


现将该《办法》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特困人员认定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的意见》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意见〉的通知》《民政部关于印发〈特困人员认定办法〉的通知》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 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河南省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办法》及



相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特困人员认定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应救尽救,应养尽养;



(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三)严格规范,高效便民;



(四)公开、公平、公正。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统筹做好本行政区 域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



特困人员认定的受理、审核确认工作,及时将审核确认结果报县 级民政部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四条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应当依法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



(一)无劳动能力;



(二)无生活来源;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义务人无履行义务能力。



  第五条 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劳动能力



(一)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



(二)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三)残疾等级为一、二、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二级的肢体残疾人;残疾等级为一级的视力残疾人。



(四)省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六条 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其财产符合当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应当认定为本办法所称的无生活来源。



(一)前款所称收入是指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 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工资性收入、



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等项目。各级政府确定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基本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和优待抚恤金、



高龄津贴不计入在内。



(二)省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无生活来源情形。



(三)特困人员收入和财产状况的核算方法参照《河南省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认定办法》第三章规定。



第七条 法定义务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本办法所称的无履行义务能力



(一)特困人员;



(二)60 周岁以上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三)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四)重度残疾人和残疾等级为三级的智力、精神残疾人,本人收入低于当地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五)无民事行为能力、被宣告失踪或者在监狱服刑的人员,且其财产符合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财产状况规定的;



(六)省辖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八条 同时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和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认定条件的未成年人,选择申请纳入孤儿、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的,不再认定为特困人员。



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人员,不再适用最低生活保障政策。



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的残疾人,不再享受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

第三章  申请及受理

       第九条 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应当由本人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委




托村(居)民员会或者他人代为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主要包括本人有效身份证明,劳动能力、生活来源、财产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情况的书面声明,诺所提供信息





真实、完整的承诺书,残疾人应当提供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



申请人及其法定义务人应当履行授权核查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关手续。



第十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及时了解掌握辖区内居民的生活情况,发现可能符合特困人员救助



供养条件的,当告知其救助供养政策,对因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等原因无法提出申请的,应当主动帮助其申请。



第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申请人或者 其代理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查,材料齐备的,予以受理;材料





不齐备的,应当一次性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人补齐所有规定材料。



第四章  审核确认

       第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信息





核对等方式,对申请人的经济状况、实际生活状况以及赡养、抚养、扶养状况等进行调查核实,并提出审核意见。



申请人以及有关单位、组织或者个人应当配合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情况。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





开展调查核实。



第十三条 调查核实过程中,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视情组织民主评议,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申请人书面声明



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及调查核实结果的客观性进行评议。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拟确认为特困人员的,在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示,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



的,应当及时予以确认。对公示有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新组织调查核实,视情组织民主评议,在15个工作日内



提出审核意见,并重新公示。



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简化优化认定程序,县级民政部门加强监督指导。



第十五条 对确认的特困人员,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为其建立完善的救助供养档案,将经调查核实后确认为



特困人员的名单连同申请、调查核实等相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从确认之日下月起给予相应的救助



供养待遇,并通过乡镇人民政府申请人所在村(社区)公布。



第十六条 不符合条件、不予同意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作出决定3个工作日内,通过书面告知申请人或者其代理



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城乡不一致的地区,对于 拥有承包土地或者参加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的特困人员,一般给予



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至城镇地区的,给予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待遇。



 第五章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十八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估。在给予其救助供养待遇之前,



确定特困人员应当享受的照料护理标准档次。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做好监督指导工作。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特困


生活自理能力评估。



第十九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依据以下6项指标综合评估∶


(一)自主吃饭;


(二)自主穿衣;


(三)自主上下床;


(四)自主如厕;


(五)室内自主行走;


(六)自主洗澡。



第二十条 根据本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内容,特困人员生活自理状况6项指标全部达到的,可以视为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有3项以下(含3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部分丧失生活自理 能力;有4项以上(含4项)指标不能达到的,可以视为



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十一条 加强老年人与特困人员自理能力档级的衔接。



根据《老年人健康能力评估标准》(DB41/T12992016),将评定为“能力完好”“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的,可分别



认定为特困人员全自理、半护理、全护理类别。



第二十二条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发生变化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及时报告乡



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接到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组织复核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



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认定类别。

第六章 终止救助供养

       第二十三条 特困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终止救助供养



(一)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被宣告失踪;



(二)具备或者恢复劳动能力;



(三)依法被判处刑罚,且在监狱服刑;



(四)收入和财产状况不再符合本办法第六条规定;



(五)法定义务人具有了履行义务能力或者新增具有履行义务能力的法定义务人;



(六)自愿申请退出救助供养。



特困人员中的未成年人,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至18周岁;年满18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或者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



可继续享有救助供养待遇。



第二十四条 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本人、照料服务人、村(居)民委员会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及时告知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核准终止。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工作中发现特困人员不再符合救助供养条件的,应当及时办理终止救助供养手续。



第二十五条 对拟终止救助供养的特困人员,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其所在村(社区)或者供养服务机构公示。



公示期为7天。公示期满无异议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作出终止决定并从下月起终止救助供养。对公示有异议的,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调查核实,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终止救助供养决定,并重新公示。



对决定终止救助供养的,应当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将终止理由书面告知当事人、村(居)民委员会。



第二十六条 对终止救助供养的原特困人员,符合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条件的,应当按规定及时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七条 审核确认工作已下放至乡镇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监督指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做好特困人员认定工




作,在一定期限内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抽查特困人员认定情况。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2021年10 月1日起行。2016年10月10日民政部印发的《特困人员认定办法》和2017年3月6日河南省民政厅



印发的《关于做困人员排查认定相关工作的通知》同时废止。

 

                                                       

                          

                                                                                        郑州市民政局办公室2021年9月7日印

主办单位:郑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郑州市中原路233号 邮编:450007